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0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20
      
    辐射防护监测
    田湾核电站弱贯穿辐射调查与个人剂量监测
    侯炳君, 赵鸿翮, 韦应靖, 李中华
    2020, 40(1):  1-9. 
    摘要 ( 198 )   PDF (4059KB) ( 138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田湾核电站两次大修换料期间,对1、2号机组开展了弱贯穿辐射调查,主要工作包括可能存在较高弱贯穿辐射风险场所的辐射剂量率监测、部分代表性工作人员受到的弱贯穿辐射剂量监测、防护用品的防护效果测试等。由弱贯穿辐射测量结果可知,田湾核电站各检修设备表面沉积的放射性核素基本一致,主要包含58Co、60Co、95Nb、95Zr、51Cr、124Sb、54Mn、110mAg、59Fe等,其伴随发射的β射线能量主要集中在600 keV以下。其中测得主泵剂量率比值H·′(3)/H·*(10)最大值为2.08,H·′(0.07)/H·*(10)最大值为34.9;蒸汽发生器H·′(3)/H·*(10)最大值为2.58, H·′(0.07)/H·*(10)最大值为10.7;堆本体H·′(3)/H·*(10)最大值为1.25,H·′(0.07)/H·*(10)最大值为26.4;主泵之外其他泵类设备H·′(3)/H·*(10) 最大值为3.80,H·′(0.07)/H·*(10)最大值为55.6;阀门类设备H·′(3)/H·*(10) 最大值为1.15,H·′(0.07)/H·*(10)最大值为4.18;其他物项H·′(3)/H·*(10) 最大值为1.53,H·′(0.07)/H·*(10)最大值为2.16。检修人员弱贯穿剂量监测结果表明,Hp(0.07)/Hp(10)和Hp(3)/Hp(10)最大值分别为7.66和3.73,大修监测期间的个人剂量当量Hp(10)都在0.35 mSv以下,且这几次大修所有人员的个人剂量当量Hp(10)都小于2 mSv,由此可知Hp(0.07)和Hp(3)分别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个人剂量限值500 mSv/a及IAEA新限值20 mSv/a的可能性较小。根据弱贯穿测量结果,建议对主泵可抽取部件检修、反应堆水池清洁、KBA系统泵阀检修、放射性废物分拣等专项检修人员,开展眼晶体剂量和皮肤剂量监测。
    气溶胶中210Bi对210Po测量结果推算的影响
    张静, 李周, 李鹏翔, 保莉, 王瑞俊, 宋沁楠, 马旭媛, 易武静
    2020, 40(1):  10-15. 
    摘要 ( 138 )   PDF (3390KB) ( 14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气溶胶中210Pb和210Po两者之间浓度处于不平衡状态,被核素210Bi隔开,210Bi初始活度浓度往往未知,210Po活度浓度较难推算到采样初始时刻的量值。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210Bi对210Po测量结果推算影响大小。大多实际情况空气中210Po/210Pb比小于1,需要考虑空气中210Bi/210Pb的比值,需在一个月内对210Bi进行快速测量,否则无法衡量采样时刻210Bi/210Pb的大小。建议在初始空气中210Bi的活度浓度值未知的情况下,采取短时间采样、快速测量等措施以避免这种误差。
    浮动核电站堆舱舷侧与底部辐射分区研究
    谭美, 郭健, 张进才, 陈刚
    2020, 40(1):  16-22. 
    摘要 ( 174 )   PDF (3061KB) ( 30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浮动核电站是驻泊在海上的核动力电厂,主要辐射源集中在堆舱区域。堆舱内部是包容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等辐射源的船舶舱室,堆舱外包括舷侧和船底两大区域。堆舱内部的辐射分区与陆上核电站相似,而堆舱外区域则需要重新考虑,导致在浮动核电站在辐射分区标准选择方面,堆舱内可参考陆上核电站设计方法,但堆舱外区域则缺乏参考标准。本文给出了浮动核电站辐射分区的总体特征,重点研究了影响浮动核电站堆舱外区域辐射分区的制约因素,给出了堆舱舷侧与底部分区设计的解决方案,兼顾了辐射安全、较高辐射区管理成本和经济成本要求,可供工程人员设计参考。
    辐射防护评价
    南海岛礁工程中建筑材料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含量及辐射水平评价
    林武辉, 陈肖霞, 余克服, 刘昕明, 莫珍妮, 冯亮亮, 何贤文
    2020, 40(1):  23-30. 
    摘要 ( 159 )   PDF (2129KB) ( 147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利用高纯锗γ谱仪测量南海15个不同岛礁最主要的建筑材料——珊瑚砂和珊瑚骨骼碎屑中的放射性水平。结果表明,珊瑚砂中238U、226Ra、228Ra、40K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24.8 Bq/kg、2.38 Bq/kg、2.10 Bq/kg、11.6 Bq/kg;珊瑚骨骼碎屑中238U、226Ra、228Ra、40K的平均比活度分别为28.7 Bq/kg、3.47 Bq/kg、12.6 Bq/kg、10.9 Bq/kg;南海岛礁珊瑚砂和珊瑚骨骼碎屑的放射性水平仅为国际推荐限值的1%~10%。通过对比国内外多种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水平,南海岛礁珊瑚砂和珊瑚骨骼碎屑拥有很低的放射性水平。珊瑚砂和珊瑚骨骼碎屑作为低放射性水平的建筑材料,可能可以应用于低本底实验室的建设,也可以作为高放射性建筑材料(煤灰渣、矿渣)生产过程中的添加剂(稀释剂),有效降低建筑材料的放射性水平。
    田湾核电基地一期工程1、2号机组运行流出物排放致公众剂量十年评价(2007—2016年)
    姜孔华, 刘晗晗, 田庆, 孙开斌
    2020, 40(1):  31-37. 
    摘要 ( 173 )   PDF (1275KB) ( 129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介绍了气载流出物与液态流出物排放所致公众剂量的计算模式与参数,给出了2007—2016年田湾核电站流出物排放对周围公众造成的最大个人有效剂量、关键居民组、关键照射途径、关键核素与核电站80 km范围内集体有效剂量以及各年度流出物归一化排放量,并将2007—2016年公众最大个人剂量与一期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首次装料阶段)给出的数值、国家标准GB 6249—2011规定的剂量约束值、天然本底辐射水平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田湾核电站在安全稳定运行的同时,各年度流出物排放对周围公众造成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辐射防护方法
    基于遗传算法的中子屏蔽材料组分优化研究
    陈法国, 李国栋, 杨明明, 韩毅, 梁润成
    2020, 40(1):  38-44. 
    摘要 ( 185 )   PDF (5420KB) ( 285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开展了多目标屏蔽优化设计研究,建立了中子复合屏蔽材料组分的自动优化设计程序。以屏蔽剂量和材料密度最小化为目标,以聚乙烯、铅、硼、锂、铁、铝等材料均匀混合组成30 cm厚平板屏蔽结构为例,验证了优化算法程序的有效性。将基于遗传算法的屏蔽优化方法与设计人员的经验相结合,可更高效地实现多目标屏蔽优化设计。
    核电厂通风系统碘吸附器效率试验安全性分析
    姚岩岩, 高琳锋, 吴振龙, 赵高昕
    2020, 40(1):  45-51. 
    摘要 ( 144 )   PDF (1463KB) ( 316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概述了核电站通风系统碘吸附器效率试验的两种方法:氟利昂法和放射性甲基碘法,并分析了每种方法实现方式及应用过程中的优缺点。对碘吸附器现场效率试验安全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不安全因素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具体包括试验过程相关的安全性、系统运行条件相关的安全性以及防止除碘回路失效三个方面。
    放射性物质运输安全
    一种医疗放射源运输容器冲击试验和数值仿真
    李国强, 李志强, 罗晓渭
    2020, 40(1):  52-57. 
    摘要 ( 110 )   PDF (10815KB) ( 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设计了一种用于运输和储存医疗用密封放射源的运输容器,外形尺寸为 1 141 mm×1 206 mm,质量约3 600 kg,满载 444 TBq(12 000 Ci)60Co放射源时属于B型货包,根据GB 11806和SSR-6的要求进行验证货包经受事故能力的自由下落试验I(冲击试验)。采用三维非线性显式动力分析软件ANSYS/LS-DYNA对货包顶角下落冲击试验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在冲击部位约 200 mm×200 mm范围内受力较大,2条螺栓可能断裂,冲击部位最大变形量为 45.9 mm。进行了顶角下落试验,测量了外容器外壳的应力和容器的变形。将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其结果相互吻合,表明了有限元算法应用于大冲击的破坏性试验中,可很好地预测应力最大区和形变量。
    放射性废物管理
    焚烧灰玻璃固化处理工艺条件初探
    张禹, 褚浩然, 郑博文, 徐卫, 杨丽莉, 阮佳晟
    2020, 40(1):  58-66. 
    摘要 ( 152 )   PDF (14746KB) ( 40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国内外玻璃固化体配方进行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处理对象和处理要求,将模拟焚烧灰与一定种类以及质量比的添加剂进行混合后高温熔融,形成了玻璃固化体。固化体表观坚硬、光滑且致密,密度在2.6 g/cm3以上。经X射线衍射法(XRD)检测,样品为均匀的玻璃态物质。证明焚烧灰利用高温熔融方法,得到玻璃固化体的处理工艺可行。同时,焚烧灰的熔融温度随着玻璃添加剂中硼砂含量的增加而降低,熔融态的流动性和成型效果也明显改善。最终,实验初步得到焚烧灰熔融处理的工艺条件为:当B2O3和Na2O的添加量在30%~35%之间时,处理温度应至少保持在1 100 ℃以上;当B2O3和Na2O的添加量达到40%时,处理温度可以降低至1 000 ℃或更低。最后,以真实焚烧灰在相同处理条件下进行实验,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综述
    日本高放废液玻璃固化技术
    卢嘉炜, 郭子方, 吴志豪, 陈耿, 翁汉钦, 林铭章, 陈晓丽, 周强
    2020, 40(1):  67-77. 
    摘要 ( 196 )   PDF (10513KB) ( 141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文介绍了日本东海后处理厂和六所村后处理厂的玻璃固化设施和运行情况,以及针对当前玻璃固化中出现的熔炉底部出料口堵塞、乏燃料储存池泄露等问题,日本在固化设施、运行方式、原料组分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在未来的研究计划中,日本将侧重于低放废物玻璃固化研究的标准制定,冷坩埚以及等离子体固化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同时加强配方研究及先进工艺流程的开发,从而实现玻璃固化的减容性和经济性,其经验和教训对我国玻璃固化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辐射防护及其他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姚振, 赵敏艳, 刘玉龙
    2020, 40(1):  78-83. 
    摘要 ( 203 )   PDF (4083KB) ( 284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外热成像技术是继X射线、超声波、磁共振(MRI)等传统医学影像技术之后的又一崭新分支,具有无创、无损、简单、快捷等优点,其应用可辐射多个临床科室。本文主要阐述了医用红外热成像的原理、影响因素及其在辐射防护及其他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其他
    2020年国外辐射防护相关会议
    2020, 40(1):  15-15. 
    摘要 ( 66 )   PDF (726KB) ( 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ICRS-14/RPSD-2020国际会议通知
    2020, 40(1):  30-30. 
    摘要 ( 57 )   PDF (951KB) ( 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福岛退役工作向前推进
    2020, 40(1):  57-57. 
    摘要 ( 35 )   PDF (1247KB) ( 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美国立法机构考虑废物管理改革
    2020, 40(1):  66-66. 
    摘要 ( 44 )   PDF (1322KB) ( 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切尔诺贝利乏燃料贮存设施准备服役
    2020, 40(1):  83-83. 
    摘要 ( 40 )   PDF (1477KB)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