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卢新卫. 室内空气中氡的来源、危害及控制措施分析[J]. 桂林工学院学报,2004, 24(1): 87-92.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生物环境地球化学研究中心. 地球化学环境[M]. 北京: 地质出版社, 2001:80-101. [3] 刘洪祥.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1993年报告》简介[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4, 14(5): 351-354. [4] 卢新卫,李贵斌.室内氡暴露及其对人体健康影响[J]. 辐射防护, 2005, 25(2): 122-127. [5] 张林,胡灿云,何展,等. 广州地铁一号线车站氡浓度[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3, 23(5): 383-384. [6] 慈捷元,时劲松,陈峰,等. 深圳地铁一期工程各站段放射性水平与分析[J]. 中国辐射卫生, 2006, 15(4): 474-475. [7] 田义宗,高建政,张奇,等. 天津市地铁一号线车站氡浓度水平调查[J]. 中国辐射卫生, 2010, 19(2): 201-202. [8] 朱晓翔,周程,徐萍. 南京市地铁车站氡浓度水平的初步调查[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2, 24(1): 29-31. [9] 翟江龙,朱国英,张燕燕,等. 2009年上海市地铁车站放射性水平[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2, 29(7): 407-410.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GBZ 116—2002 地下建筑氡及其子体控制标准[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2. [11] 李晓燕,王燕,郑宝山,等. Model 1027连续测氡仪测量室内氡浓度若干问题的探讨[J]. 现代仪器, 2004,(5): 48-51. [12] 吴方林,屈静. 地铁通风冬季模式的采纳及节能分析[J]. 广东科技,2012,03:229-231. [13] 辛强. 浅谈西安地铁二号线通风空调系统[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08:312-313. [14] 卢新卫,李贵斌. 室内氡致肺组织剂量与危害研究进展[J]. 癌变 畸变 突变, 2004, 16(2): 117-119. [15]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第65号建议书[M]. 李素云, 译.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3. [16] UNSCEAR. Ionizing Radiation Sources and Biological Effects[R].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 1993 Annual Report. New York: United Nations, 1993. [17] 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电离辐射源与效应 卷Ⅰ:辐射源[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04. [18] 核工业标准化研究所. GB 18871—2002 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 社,2002-1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