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加武. 钢铁企业辐射风险评估与控制对策研究[D]. 武汉:武汉科技大学, 2012. [2] Ferguson C D,PotterW C.The four faces of nuclear terrorisms. http://www. nti. org/c-press/analysis-4faces.pdf.accessed on 2008-3-16. [3] 姜维国, 李春辉. 核与辐射事故防范与安全战略措施研究[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 39(5):1-4. [4] 彭建亮, 陈栋梁, 王晓涛, 等. 2009—2011年全国辐射事故调查[J]. 中国职业医学, 2014, 41(4):470-471. [5] 刘立业, 曾志, 李君利. 对“脏弹”恐怖袭击初始响应人员防护干预行动的一些讨论[J]. 辐射防护, 2009, 29(2):72-79. [6] 王恒德. 针对核与辐射恐怖袭击的应急准备和响应[J]. 辐射防护通讯, 2006, 26(3):6-8,24. [7] 苏旭, 刘英. 核辐射恐怖事件医学应对手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6-126. [8] 马俊. 天津口岸核与辐射恐怖事件风险分析[J]. 口岸卫生控制, 2015, 20(2):12-15. [9]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标准. 风险管理标准:AS/NZS 4360[S]. 1999. [10] 罗丽娟, 陆书玉. 上海世博会辐射风险评估[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1, 34(1):201-205. [11] 马永忠, 娄云, 李雅春, 等. 2008年北京奥运会放射风险识别与评价研究[J]. 中国职业医学, 2007, 34(1):17-20. [12] 高鹏. 从奥运辐射安全保障看北京今后辐射安全监管[J]. 辐射防护通讯, 2009, 29(4):34-37. [13] Vilmos Friedrich. 对废密封放射源的策略与管理选择[J]. 辐射防护, 2002, 22(5):295-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