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中国的核应急》白皮书[N]. 2016. [2] Norris F H, Friedman M J, Watson P J, et al. 60,000 Disaster Victims Speak: Part 1 An Empir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1981—2001[J]. Psychiatry, 2002,65(3):207. [3] 江苏省人民防空办公室, 江苏省教育厅. 人防知识[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 国外核新闻. 美国调查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委员会对事故原因和后果的分析[R]. 1980. [5] 赵鸣. “切尔诺贝利阴影”与地方核应急心理环境的构建[J]. 辐射防护通讯, 2006,26(4):27. [6] 张诚. 福岛核辐射阴影挥之不去[J]. 人民文摘, 2012,2(1):64. [7] 徐斌, 等主编. 心身医学——心理生理医学基础与临床[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8] 徐斌, 林实. 医学心理学(第2版)[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 [9] 黄越承, 周平坤. 切尔诺贝利事故对健康、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6,2(3):309. [10] 董晓菊, 张建勇, 高伟, 等. 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对公众心理健康的影响[J]. 中国辐射卫生, 2008,17(1):52. [11] 陈炜博, 刘玉龙, 卞华慧, 等. 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神经行为及心理健康改变[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5(5):372. [12] 肖德生, 徐斌. 护理心理学[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13] Foa E B. Psychosocial Therapy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06,67(Suppl2):40. [14] 高申春, 译. 危机干预策略[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15] 刘亚娜. 灾后心理干预驱散“心理余震”[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1(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