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树铮. 医学放射生物学[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2006:142 [2] 李静, 陶维良, 魏世东, 等.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安全性与临床评价[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8,8(7):484. [3] 从玉文, 罗庆良, 张卿西, 等. 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药理学特性及其临床应用[J]. 解放军医学杂志, 1996,21(6):477. [4] 邢爽, 李明, 黄海潇, 等. 急性辐射损伤的细胞因子联合治疗研究进展[J].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08,32(1):47. [5] 马延超, 李明, 刑爽, 等. 细胞因子联合应用对重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猴的治疗作用研究[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6,24(2):573. [6] 曹华, 葛忠良, 胡良平, 等.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促进受照射小鼠巨核系和红系造血的恢复(英文)[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1997,5(2):202. [7] 邢爽, 余祖胤, 熊国林, 等.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早期干预救治重症急性放射病猴的实验研究[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201l,4l(10):938. [8] 吴莹, 赵子齐, 刘强, 等. rhGM-CSF、rhEPO 在3例急性放射病患者救治中应用[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01,6(3):178. [9] 刘本, 叶根耀, 主编. 上海“ 6.25”60Co 源辐射事故病人诊断与救治文集[M]. 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123. [10] 王桂林, 罗庆良, 陈虎, 等. 一例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极重度放射性损伤病人的临床报告[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1997(01):16. [11] 何玲, 杜飞平, 熊小兵, 等. 3例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照后8年医学随访观察[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0,30(4):442. [12] 刘玉龙, 王优优, 余道江, 等. 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临床救治[J].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2016,36(5):324. [13] 武书, 唐菲, 陈秋, 等.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8 Gy、10 Gy与15 Gy照射小鼠救治方案的差别研究[J]. 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32(4):489. |